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1-08 16:28:30
本网讯 12月4日上午,我校深化综合改革聚力内涵发展研讨班专题报告第二讲由北京大学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在沂蒙大讲堂三楼报告厅主讲。学校领导李喆、杨波、谢亚非、李培江、姜同松、王勇、王明福、刘占仁、李明开、孙常生、张立富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副校长姜同松主持。
报告会开始前,党委书记李喆会见了卢晓东,校长杨波为其颁发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聘书。
卢晓东教授的报告以《专业特色与创新人才培养》为题,基于国际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从“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这一维度,通过“三个关系”的具体解读,阐释了“专业”的内涵及其本质,一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高等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能更好更高效地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专业”问题的实质;二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专业可分为单学科专业和跨学科专业,专业设置不仅仅是依据社会需求,更要依托学科发展实际;三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不仅形成学生应对变化的世界的知识,也是学生未来幸福的基础”。
卢晓东教授认为,专业的内涵可从七个方面解读。一、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二、中国实践中的“专业”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实体意味,与美国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跨学科专业”,即一个专业由多个学科支撑。三、专业可按学科(单学科专业,跨学科专业和问题中心专业)、职业和学生的自我构建进行分类。四、专业设置宽窄均可,各类学生因其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应的职业和岗位。五、专业的生与死主要与社会需求、政府财政支持、学校学科发展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有关。六、关于专业方向的灵活性,以专业方向举办跨学科专业是一个方向。七、目前出现了跨校专业,多所大学联合授予学位。
卢教授以“亮化师范专业”的多重道路等案例,从定义、教育目标、学习量、学科门类交叉还是学科交叉、毕业论文是否需要两个、财政模式和学费、管理特点和证书发放、跨校辅修/双学位、管理等七个方面讲述了“辅修/双学位”教育。关于如何进行辅修/双学位教育,卢教授以元培学院为例,讲述了住宿学院管理制度的两种优势,系统介绍了耶鲁文理学院的矩阵式结构特点,进而阐释了强化通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在互动环节,卢晓东教授解答了我校教师对学科、专业的相关问题和困惑。
全校科级以上管理干部,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博士代表聆听了报告。(高等教育研究院)
